家庭美德
家庭美德屬于家庭道德范疇,是指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。它涵蓋了夫妻、長幼、鄰里之間的關系。家庭美德包括關于家庭的道德觀念、道德規范和道德品質。家庭美德的規范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,即調節夫妻、父母同子女、兄弟姐妹、長輩與晚輩、鄰里之間,調節家庭與國家、社會、集體之間的行為準則,它也是評價人們在戀愛、婚姻、家庭、鄰里之間交往中的行為是非、善惡的標準。家庭美德的規范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和主干。家庭美德還包括在家庭生活中,在道德意識支配指導下,按照家庭美德規范行動,逐漸形成的人們的道德品質、美德。
社會主義的家庭美德,是社會主義道德在家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。眾所周知,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。它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,就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,都要有奉獻精神,都要為他人服務,一人有難,全家相助,形成一個相互關心、相互幫助的和睦家庭。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,在家庭生活中,每個成員都要關心家庭這個集體,共同治理好家庭,個人利益服從家庭的整體利益。"五愛":即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科學、愛勞動、愛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,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以"五愛"規范自己的行為。實行革命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的重要道德,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多一分愛心,要尊重人、愛護人,要尊老愛幼,男女平等,鄰里團結,和睦相處?傊總家庭成員都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修養,才能建立美滿、和諧、幸福的家庭,即建立真正具有美德的家庭。
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"老有所終,幼有所養",形成了尊老愛幼的良好家庭道德傳統。誰不孝敬父母、善待子女,誰就會被世人唾罵為"缺德",情節嚴重的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。因此,尊老愛幼,不僅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,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。
尊老的基本要求是贍養。父母對子女的愛,是最偉大、無私的。為了撫養和教育子女,父母總是傾注全部心血。"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",對父母的養育之恩,做子女的當知報答,而且無論如何也是報答不盡的,況且我們每個人也都會老,"善待老人,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。"所以,贍養老年父母,是子女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,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起碼要求。但是,也有極少數家庭,子孫錦衣玉食,老人無人贍養,有的還硬把繁重的家務加到老人身上,有的甚至想方設法索要老人錢財,并且認為是天經地義的,顯得太"缺德"了。有的家庭盡管在物質生活上承擔了贍養老人的義務,但是對長輩缺乏愛心,冷冰冰地擠出點錢便一了百了,不聞不問,使父母"端著碗不覺飯香,用到錢心感隱痛"。做晚輩的要多與老人交流、溝通,除照顧他們的物質生活外,還應在精神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體貼,使他們充分享受天倫之樂,特別是對喪偶或離異的長輩。
婆媳矛盾,是一些家庭中的老大難問題。我們常常可聽到"婆婆難當"、"媳婦難做"、"十對婆媳九不和"的感嘆。其實,在現實生活中,絕大多數婆媳關系還是處理得很好的。婆媳關系的融洽需要雙方努力,兒媳應真心實意地孝敬婆婆,婆婆也要實實在在地疼愛兒媳。雙方以誠相待,是婆媳相處得好的關鍵。媳婦要多與婆婆講講知心話,從老年人的心理角度多為婆婆著想;婆婆也應理解媳婦,多從年輕人的心理狀態考慮問題。一旦發生矛盾,婆媳雙方要多作些換位思考,多一些寬容。婆媳間產生矛盾時,兒子(丈夫)要積極主動地做好調解工作,既要幫助母親了解媳婦,又要幫助妻子理解老人,這樣,矛盾自然會得到妥善解決。
愛幼要講究藝術。普遍存在對子女愛護過度的現象,特別是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的家庭,獨生子女好似"小皇帝",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口里怕化了,"飯來張口,衣來伸手"。俗話說:"嚴是愛,寵是害。"如果一味嬌慣寵愛子女,無原則地迎合、滿足孩子的要求,就會使子女形成任性、放縱、驕橫、自私、冷淡、孤僻、怕失敗、怕挫折等不健康心理素質,影響孩子的成長。因此,對子女應當做到愛和嚴相結合。當然,嚴格要求并不等于體罰。有的家長仍信奉"棍棒之下出孝子",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。必須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,啟發誘導孩子糾正錯誤,改正缺點,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男女平等,是指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,女子和男子人格獨立、地位平等,享有同等的權力,負有同等的義務。要摒棄"重男輕女"的傳統思想,使家庭中的男女享有教育、就業及財產等方面的同等權利。特別是在生育觀上,要真正做到"生男生女都一樣",切勿生兒子興高采烈,生女兒懊喪不已,甚至溺棄女嬰。要實現男女平等,當然需要男性的理解、支持和尊重,婦女自己也應當努力做到"自尊、自愛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強"。要擺脫傳統女性角色的束縛,自我確立生活目標,自我選擇生活道路,自我駕馭生活航船,自我主宰個人命運,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,去學習、去拼搏、去創造,實現自我,做一名既是"生活主人"、又是"事業強者"的時代新女性。
夫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,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證。夫妻關系應以平等互愛為基礎。夫妻之間不存在誰侍候誰、誰主宰誰的問題,"大男子主義"、"妻管嚴"等傾向,都是要不得的。許多家庭夫妻不和,實際上都是由一些"小事情"引起的,例如一方很少做家務或根本不做家務,或者一方在家務事上很少與另一方溝通等。作為夫妻,應該努力做到互敬、互愛、互信、互幫、互諒、互讓、互慰、互勉。
離婚率持續上升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;橐鲎杂晒倘皇巧鐣髁x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則。但是,如果把婚姻自由看作可以輕率地結婚和離婚,這是十分錯誤的。那種朝三暮四、喜新厭舊,對妻子(丈夫)、子女和社會不負責任的所謂"自由",是不符合我們所說的婚姻自由原則的,必須堅決反對。
要保持夫妻和睦,還必須不斷鞏固、培養夫妻之間的感情,使愛情之樹常青。有的夫妻結婚以后,發現身邊的配偶與理想中的丈夫(妻子)大相徑庭,因此夫妻感情日益淡薄,繼而發生"婚姻是愛情的墳墓"的感嘆。其主要原因是夫妻間對婚姻、對對方的期望值過高。期盼婚姻永遠像愛情故事一樣充滿浪漫是不現實的,日常生活是平淡瑣碎的,男女雙方經過戀愛浪漫期之后步入婚姻組成家庭,應學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鞏固、培養感情。要在互相適應對方的同時,經常尋找夫妻雙方都感興趣、都愿為之努力的共同點,使兩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標,使家庭生活生動、活躍起來,充滿活力和樂趣。只有這樣,才能避免婚姻枯燥、乏味,"婚姻危機"也就很難出現了。
勤儉持家,是我國家庭的傳統美德。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勤儉持家的格言,如"勤是搖錢樹,儉是聚寶盆"、"儉以養德"、"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"等。改革開放以來,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絕大多數家庭生活已從"溫飽型"向"小康型"轉變,但是我們仍應該珍惜勞動果實,繼承和發揚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。
勤儉持家并未過時,我們所說的勤儉持家是以"量力而行、量入為出、勤儉節約、適度消費"為原則的。勤儉持家就是要精打細算,科學合理地安排家庭經濟生活,避免浪費。勤儉持家就是要樹立具有現代文明的消費觀。第一,不盲目攀比,不追求高消費。在堅持量入為出原則的基礎上,根據現代生活消費特點,適度的"超前消費"也不為過。但是,切忌盲目攀比,追求不合實際的高消費,"別人有汽車,我家也得有","別人有別墅,我家也要有"等思想要不得。第二,適當增加精神消費的比重。如今有一些家庭,各式家電一應俱全,居室裝修得富麗堂皇,就是看不到報刊、書籍。單純考慮物質上的滿足容易引起精神上的空虛。在物質條件得到基本滿足之后,我們應該及時調整消費結構,把精神消費提到重要地位,把一部分資金投放到購買書籍、家庭成員繼續教育上,以豐富家庭文化生活。
良好的鄰里關系對人們的生活、工作、學習等各方面都大有益處。我國勞動人民一貫重視鄰里關系,民間流傳著許多名言,如"鄰里好,賽元寶"、"遠親不如近鄰"等。然而,人們發現,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,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,我們與世界各地人民的聯系越來越近,相反,與自己對門而居的鄰里關系似乎越來越遠了。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城市,住在同一小區、同一幢樓,相互之間不了解、不熟悉的人并不少,有的甚至對門對住了好幾年,也不知鄰居姓甚名誰、在哪里工作,真可謂"雞犬之聲相聞,老死不相往來"。
固然,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現代家庭的生活方式、休閑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,鄰里關系面臨許多新情況。特別是城市里的樓房越蓋越多、越蓋越高,不少家庭告別平房和大雜院搬進了設施齊全的單元住宅,客觀上也給改善鄰里關系帶來諸多不便。但是,我們仍可以根據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,建立良好、新型的鄰里關系。
加強鄰里團結,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,著重要做到"四互":
互尊就是要尊重鄰居的人格,尊重鄰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,切忌搬弄是非。還要尊重鄰居的合法權益,如看電視、聽音樂、唱卡拉OK等聲音要適當,澆花、養鳥等不要給鄰居帶來麻煩。
互助要破除"各人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"的舊觀念,視鄰里的事情如自己的事情,視鄰里的困難為自己的困難,從小事做起,積極主動地為鄰居做好事,例如,收撿好鄰居晾曬的掉在地上的衣服,扶老人或小孩上樓梯,協助鄰居換煤氣罐等。另外,還要主動搞好公共區域的衛生工作。有的家庭內部裝潢像賓館,一塵不染,樓梯過道垃圾成堆,不堪入目,曾有人戲曰:"進入家門要赤腳,出了家門要跳腳",這與現代社會文明顯然是極不相稱的;プ屶徖镏g長時間相處,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。一旦因生活瑣事發生了矛盾,雙方都不必斤斤計較,要講風格、講謙讓,能解釋的就解釋清楚,不能解釋的就讓一步,互相讓一讓就過去了。鄰里相爭往往是進一步"狹路相逢",退一步"海闊天空"。只有我們以"讓"字去調劑鄰里關系,就一定能使鄰里和睦相處;フ徱私忄従拥纳盍晳T,理解鄰居的職業,諒解鄰居的苦衷。對鄰居要少一點抱怨,多一點寬容;少一點指責,多一點贊揚;少一點品頭論足,多一點相互學習;少一點斤斤計較,多一點熱忱關懷。
社會公德
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:文明禮貌、保護環境、遵紀守法等等。它涵蓋了人與人、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。它的主要作用,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,一是維護公眾利益、公共秩序。
有一次,列寧同志下樓,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,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。那女工一看是列寧,就要退回去給讓路。列寧阻止她說:“不必這樣,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,而我現在空著手,請你先過去吧!”他把“請”字說得很響亮,很親切。然后自己緊靠著墻,讓女工上樓了,他才下樓。
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,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,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,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。在清朝的時候,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,在一公開場合,惡習發作,隨地吐了一口痰,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、嘲弄,丟盡了中國人的臉。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。
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,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。試想一下,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,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?不會!個人道德修養是根、是本。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,必先從自身做起,從身邊做起。所以魯迅先生說:“中國欲存爭于天下,其首在立人,人立而后凡事舉!薄傲⑷恕钡囊馑急闶且晟迫说乃枷牒偷赖滦摒B。人的道德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。要完善個人修養,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,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;認知到達一定水平,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;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,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,不違背自己的良知,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,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: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。完善個人道德修養,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。
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。為什么這么講呢?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,就很有親身體會。大的不說,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。只要亮起紅燈,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,外國人絕不過馬路。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道德。試問,在如此的氛圍中,有誰會肆無忌憚地沖紅燈呢?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。但再想一想,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,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?
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,“教授,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?”,“在幼兒園。在那里,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,比如說,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、要謙讓、吃飯前要洗手……”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,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,而是要從身邊吃飯、洗手這些小事做起。養成文明的習慣,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,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。
我們從小接受社會公共道德的教育,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社會公德?墒强匆娦@中隨處丟棄的飯盒、飲料瓶,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,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!難道我們都是“語言的巨人,行動的矮子”么?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;知和行是一個本體、一個功夫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!蔽覀兘邮苌鐣驳赖陆逃约簠s吝于履行、甚至反其道而行之,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區別!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公共道德,就要從這“知行合一”上下功夫、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,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。
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;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,對社會的影響不大。試想一下,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?可是,單憑這一點酵母,不是就把面包發起來了么。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,讓自己的酵素,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。
個人品德
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,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。原因在于:第一,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。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,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。否則,分裂的人格只能產生分裂的觀念。第二,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。世界觀是對于世界的認識,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于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,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,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。第三,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。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,因此,人格一旦形成,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,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,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。當然,人格的這些基礎作用并不是絕對的,而往往是相對的,同時它還與人的價值觀、世界觀、人生觀和道德意識發生相互的影響和轉化作用。因而,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,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,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?傊,人格狀態可以說就是細微的、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,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、成型的、成熟的、顯性的人格表現。
人格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,一般被理解為由人的心理、氣質、生活習慣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質。人格與人的先天秉賦密切相關,但更與后天的生活環境、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,也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關。因此,人格實際上是共性的人類文化和個性的心理特質的統一,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,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。一般來說,人格教育和養成的內容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:第一,日常習慣的養成,包括行、坐、臥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。良好的日常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。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“禮儀”觀念即是對養成良好習慣的要求。第二,生活方式的養成,包括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。在這方面,應當教育人們養成樸素、節儉、惜物、恬淡和衛生的生活方式,反對和拋棄奢侈、糜爛、浪費和過度的生活觀念。第三,心理傾向的養成,主要是外向或內向心理傾向的養成問題。一般來講,外向的心理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,但也存在思想觀念易于波動變化的問題;內向的心理傾向易于穩定和求同,但卻存在僵化和不易靈活變通的缺點。良好的心理傾向教育可能應當是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“中和”狀態。同時,在心理傾向上,還要注意培養人的獨立氣質和自主能力,并把這種氣質能力與遵從社會規范、服從公共權威的“順從”意識結合起來,而不能一味地認為獨立就是好的,順從就是錯的。再一方面,在現代社會生活普遍優裕的情況下,要牢記“生于憂患”的教訓,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挫折訓練,培養吃苦精神、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毅力。第四,人際習慣的養成,人際習慣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系,而是指作為人格的一種表現,是人在人際關系方面養成的天然性趨向,也就是不加人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種內在人際自然力。人際習慣一般可分為和諧習性如善于協調、寬容、忍讓、妥協、合作等等和對抗習性如爭奪、競賽、苛求、攻擊、分裂、爭斗、孤立、自我封閉等等兩種。這兩種習性對于養成人的道德行為和思想意識關系極大。一般情況下,應當以教育和養成人的和諧習性為人格培養的目標,而應當消除對抗習性,即使在成人人格養成中,對抗只能作為一種權宜性人際關系或工作手段,而不應當成為一種人格習性。否則,社會的人際關系惡化,人與人的對抗和爭斗是不可避免的。要達到這一點,就要注意克服現代思想觀念中不正確的“自我意識”和“自我價值”觀,繼承和培養傳統的“無我”、“忘我”的精神境界,消除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,努力使人們達到做一個純粹的人、高尚的人、奉獻的人的境界。
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,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。家庭、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。但是,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氣花在了正面的、顯性的教育上,花在外部灌輸上,而很少從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,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;蜐撘颇男。因此,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不斷創新。第一,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。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,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,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。只有外部灌輸,而不注重于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,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。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,并主張通過“修養”建立自覺意識,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。第二,必須采取日;逃绞剑谷烁窠逃膬热莺腿说娜粘I蠲芮薪Y合起來,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。中國文化從小對兒童進行“灑掃、應對、進退”方面的教育,就是從勞動、言談和禮儀方式培養其人格自覺性。西方社會也十分重視人們從小做起,從小事做起,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格和思想品德。例如,西方人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,減少其依賴性;教育兒童愛護一草一木,愛護環境,由此培養其熱愛家園、熱愛國家的基本情感。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,我們應當積極吸取。第三,必須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,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。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,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。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,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。強制教育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制裁的基礎之上,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,應當慎重采用才行。第四,必須采取啟發式教育方法,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狀態下建立良性的人格。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,應當想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探索熱情和思考習慣,教育者適時“啟”之“發”之,就能使受教育者“如醍醐灌頂”,頓然醒悟,從此對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銘記于心,沒齒難忘。第五,必須運用無形教育的方式,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,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響和感染,進而建立與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。常言說: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,正是說明為父母者的自然“身教”的巨大影響力。在學校教育中,學生往往以教師作為人生的標準和社會的化身,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著學生。在社會中,位尊勢重的人的言行同樣在“暗示”著周圍的人:人應當怎樣生活,怎樣工作,怎樣為人?梢,無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,正如春雨的滋潤往往比暴雨的沖刷更有益于萬物的生長一樣。做到這一點,有賴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質修養。說到底,教育者也有一個不斷地接受教育、自我教育和不斷提高的問題。這也說明了人格教育是社會化的,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化的,全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形成,要靠每一個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提高,以及彼此的相互影響。